您的位置:首页 > 工业文创

她·设计,6位华人女性设计师的设计观(上)

发布时间:2020-03-09      阅读量:8776次     

  当今,女性独立自主,内外兼修,女性将男女的界限打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一部分。据统计,目前70%的购买力掌握在女性手中,女性主导的“她时代”消费的到来,形成了围绕女性消费而特有的经济圈和经济现象。近年来设计业性别平等意识早已崛起,越来越多的女性设计师受到业界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平台给她们提供展示的舞台。从Coco Chanel、ElsaSchiaparelli,到Zaha Hadid、PaulaScher、Irma Boom、Malika Favre、Fumie Shibata女性设计师用自己的力量在改变世界。
  由此看到女性的光芒和力量,我们邀请了六名优秀华人女性设计师(Amber Ma、洪昀、曾乙文、魏婷婷、侯颖、吴祎萌),在线上为大家分享她们对创意、对设计的理解和观点。我们又为此单独对她们做了简短的专访,今日先推送3月8日下午演讲的设计师嘉宾访谈。
  活动架构
  主办单位:未现场
  策划:陆俊毅、阮红杰
  视觉:C_Futures创未团队
  访谈内容撰写:陆俊毅
  执行团队:赵珈驿、斯若筠、孙蕾、魏琦
  侯颖
  INWADesign
  创作总监
  1983年生,2006年毕业后进入wx-design广州工作,2009年创立wx-design北京公司,2014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和耶鲁大学艺术硕士,2016年创立INWADesign。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及艺术管理学院作为外聘教师,开设《影像互动空间》《沉浸交互体验》等课程。作为年轻一代设计师,侯颖的跨学科、跨文化思考和实践作品,贯穿视觉传达、展览展示、产品、新媒体交互等多个领域。作品展出于首尔国际字体艺术双年展、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图文”全球华人平面设计德国展等。侯颖在众多重要的设计赛事中获奖,如东京TDC、纽约ADC、GDC、HKDA环球设计大奖等。于2011年获得《艺术与设计》评选的年度设计师。
  博伊斯在中国展览
  博伊斯在中国展览书籍
  作为女性,从事这个职业有着怎样的优势和挑战?
  “有什么优势”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换个方式来说吧,如果身边有女性朋友或者面试的同学想做职业设计师,我的回答通常是“慎重”。
  要说最大的挑战呢,其实是职业生涯质量和长度的问题,就是你能够饱含热情和创造力的工作多久,即使是在一些“至暗时刻”,依然选择留下和面对。
  哪位女性给你激励,榜样作用?
  一位是“燕姐”,她个人非常的低调,是wx-design的创始合伙人。现在想来,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犯了那么多这样那样的错,而燕姐都会以最妥当的方式处理或者随它而去。燕姐是我生命中见过的最善良和独立的女性,没有之一。总有一些人在你想到的时候会感觉到温暖和力量,于我,燕姐就是。此刻,我感到了语言的苍白,就像对最好的朋友,拍一下肩膀就懂了。就以……结束吧……
  另一位是我在美国读书时导师Sheila,记得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精神矍铄、脚步有力的背影,走过一看,居然是我们的七十多岁的系主任。她永远都是那么充满热情、坚定自己的想法,在上她的一门Core的课程,懵懵的做了一年,到毕业好像明白了一点儿,然后是听她来中国做的“关于教育实践的思考”的讲座又一次恍然大悟。原来她一直都是通过各种方式教我们“向内”寻找自己,我们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的以设计回应外面的世界。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别人的思想、作品和专业的技法。她教给我的,是需要通过一生时间去学习的,而学校期间,只是开了个头儿。
  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
  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At long last…
  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Women in Design poster with“eyebolt”
  您的设计很多元化,从视觉设计、到新媒体和空间都有所涉及,那么您在这些工作中,是如何定义自己作为平面设计师的身份的?
  自己算是从平面设计入的门儿,但上道儿之后,并没有刻意去想是平面,还是什么其他设计。设计就是解决问题,有的适合用平面的方式、有的需要用空间或者新媒体的方式,这些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并不会刻意的去做区分。
  当然说起来轻松,这也是对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思考能力的考验,要对每个领域的设计都要有所了解,例如视觉设计的中西文字体、图形、色彩、材料、工艺等,空间设计里的造型、灯光、材料工艺、比例尺度、施工等,新媒体方面(懂得比较皮毛)的界面、脚本、节奏、转场、特效、交互等,这样在以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从不同的维度思考和设计转换。
  就以济宁市美术馆和博伊斯在中国展览这两个项目来说,都包含了从平面、空间和新媒体的工作内容。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济宁市美术馆的建筑由西泽立卫设计,品牌设计将建筑的几个突出特点转化为logo,并延展到品牌视觉系统。
  轻盈的建筑流线形:设计将建筑屋顶的曲线转换为品牌视觉图形
  空间中大量支撑屋顶的纤细柱子:设计将柱子转换为字体垂直的笔画
  运用当地孔孟建筑的青砖石材:设计的清灰色系
  Logo Motion通过流动的曲线和垂直线条(代表柱子)浮现、消融,去传递建筑和品牌的形象认知。
  你认为女性设计的未来在哪里?
  女性设计的未来,也许会在忘记性别的时候开始。
  公众对于设计的评断,并不会像从业者一样会习惯性的区分“商业设计”和“文化设计”,而只是看自己是否能看懂这个设计,以及是否可以打动自己。
  而以设计作品结果来看,也许我们也并不需要区分这个是男性还是女性做的设计。
  您怎样平衡生活与工作的节奏?
  设计是需要持续投入和付出的,我相信即使是灵光一现的设计,也来自于日常持续不断的观察、思考和积累。所以如果想在设计工作上有可圈可点之处,那必然要投入非常人的一些努力。如果希望生活和工作,鱼和熊掌兼得,从我个人的体验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说,我自己并没有平衡好的方法,也就不能妄谈了。我的天平倾向于设计工作。
  魏婷婷(Una)
  LxU联合创始人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艺术设计系,广播电视媒体策划运营MFA,2011年联合创立LxU。是中国较早开始探索创作Motion Graphic的团队之一,引领了国内动态信息可视化视频的先河。作为“动态设计师”,注重设计表达的创意传播性,擅长字体、平面、图形动态设计的结合创意,主要负责LxU的设计、插画、动态视觉的综合指导和广告导演工作。受邀担任2018年one show青年创意营评委。指导的作品项目曾获oneshow、金投赏、金瞳奖、IAI年鉴,金印奖,台湾金点奖,中国广告金狮奖,Best of Behance等奖项。
  Typo play
  浪漫可变字体
  乌合之众
  迎来-送往正反字
  为何会选择“设计”这条路?
  从小上兴趣班,画画这个兴趣就一直保留下来,后来进入中国传媒大学的广告设计系,专业教的设计方面的知识很杂,就像广告这个学科一样(学校老师曾经戏说“广告系除了广告什么都教”),另外我自己还辅修了电视专业,所以不仅是平面设计,还接触到影视广告、传播学、电视节目包装等,对我现在所从事在广告营销领域做设计影响很大,也是影响我现在喜欢动态设计的原因之一。真正进入行业是和我的大学同学李雨一起做的毕业设计《北京 房事》在网络收到良好的反响,于是自那时候起我们逐渐有了客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LxU,后来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向不同优秀的人学习,把专业变为了自己的事业。
  作为女性,从事这个职业有着怎样的优势和挑战?
  我觉得女性的思维会更细腻,会更感性,更容易动情,也会更关注细节。所以可能导致知名的从事艺术的女性会比从事设计的女性要多。设计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如果要成为有独立风格的设计师,还需要权衡客户意愿和个人表达的平衡,我觉得都是对感性的女性从业者的挑战。
  哪位女性给你激励,榜样作用?
  在专业方面我觉得是薛博兰(Paula Scher),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性设计师。当年从Abstract纪录片中了解到她,她的设计对字体的运用非常生动,而且一直在探索新的可能性。在工作之余,她还保有自己的一个爱好,画地图,并且享受其中,非常可爱。而且,她应该是少有的这么大年纪还在从事设计的女性设计师了吧。
  Paula Scher
  Paula Scher部分作品
  你的团队组成是怎样的?你通常如何开展项目?
  LxU目前有三十多人,团队大框架上分为业务部、创意部和设计部,每个部门都有一位总监负责,我是公司的艺术总监,主要负责设计部的工作。部门下还有插画组、动态组、设计组等,针对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人员组合。我会参与到项目的整体的视觉指导工作,还做过两次广告导演。有一些项目我也会自己上手做设计、动画、剪辑。
  公司一景
  2020我们继续相信广告——LxU鼠年新春
  动画和动态图形将给平面设计带来巨大的视觉力量。您有什么话要对正在研究动态图形的学生分享吗?动态设计对你有什么特别吸引力?
  希望国内更多的设计学生关注并且更深入地运用动态设计,而不仅仅只是简单得让静态的设计动起来。把动态的原理当做基本的设计知识对待,会设计出更符合屏幕媒介时代的设计。
  动态设计是一个跨界领域,大家从不同的领域进入,有从传统动画来的、从做CG影像来的,从做平面设计来的,大家专业背景的不同,做动态设计的关注点也不同。在这样的领域总能碰撞出新的东西,把不同领域内的方法结合运用也非常有趣。
  吴祎萌
  设计师、插图师
  1983出生于上海,9岁起生活在德国。2013在柏林创立设计工作室“STUDIO WU無”。先后在德国埃森大学Folkwang University、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 Paris和柏林美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Berlin攻读视觉传达专业,2008完成硕士。方向是,以中西文化方面的共性为前提,力求艺术与设计之间转换的最佳表现方法;擅长是各种艺术设计包括书籍,插图,手写字体设计以及跨国文化的研究项目。其作品获得“德国最美书籍”,German Design Award“德国设计奖”,“中国最美书”等等。网站:www.studiowudesign.com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ParisToujours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我的中国,我的德国
  为何会选择“设计”这条路?
  我从小就对视觉图像等非常感兴趣。三岁左右就开始涂鸦画画,六岁起学国画,从小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了设想: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另外,受家庭影响也是个因素,母亲是画家,家族里面有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长大后,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对设计感兴趣,我想让艺术更接近人们需要,更直接服务和实用于社会。九岁那年,我们全家来到德国。从此我也在两个全然不同的视觉世界中成长。我也将工作重点移到了研究文化视觉方面,其中多语言的字体也是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我在柏林建立了Studio Wu無,一个以欧洲和中国之间跨文化设计为重点的设计工作室。
  STUDIO WU無
  作为女性,从事这个职业有着怎样的优势和挑战?
  具有创意性女性的优势是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即情感智商比较高.尽管也有许多情感高智商的男性,尤其是在创意领域里。在与客户和同事,员工,上司等打交道时,这种优势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良好的沟通是进行好的设计和赢造富有成果的创意工作氛围的关键,而不是竞争。
  对我们女性而言,尤其是母亲,面临的挑战是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在设计界知名的女性不多,也许我们女性在自我宣传和为自己的作品做广告方面比较谦虚,不是那么“大声”?
  所以我赞同例如由Jessica Walsh在纽约发起的Ladies Design Wine(www.ladieswinedesign.com)等全球的设计活动,为创意女性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中国,我支持字体平台“The Type”里的一些朋友为中国语言建立一个类似的平台:FAME(www.fame-project.org)。FAME为创作领域中的女性(female)、持不同价值观者(alternative)和少数群体(minority)提供能量(empowerment)。因为这个项目刚刚开始,希望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我希望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有更多的女性在支持她们的男性和女性的帮助下,发挥创造性的引领作用,成为艺术总监,策展人,经纪人,教授等。
  Ladies Design Wine
  F.A.M.E
  哪位女性给你激励,榜样作用?
  Sonja Delauny-Terk,法国的波兰裔Art-Deco风格设计师和画家,在巴黎,她以大胆而抽象的色彩组配从事各种艺术媒体工作,模特、版画、绘画等。
  Sophie Calle(*1953),法国概念艺术家,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来创造生活的大主题,如爱情和死亡的艺术。
  我的画家母亲袁丽莉,她是将传统中国画与抽象艺术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她也是一为文化的传播者,二十多年来将传统中国绘画介绍给德国民众,学生遍布全德国。
  Sonja Delauny-Terk作品
  Sophie Calle和她的作品
  袁丽莉女士的作品
  您如何看待德国目前的设计教育?德国设计教育对您有什么影响?
  在德国鲁尔区爱森Folkwang艺术学院(2002–2005)就学期间,我们受到了包豪斯(Bauhaus)艺术风格的教育和指导。在两年基础课里,我们基本上不用电脑,学习了许多传统技法,包括素描、绘画、摄影、铅字编排、欧式书法等等。后来我考上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ät der Künste学习后半阶段的硕士课程,又学到了多媒体混合和实验性的设计方式。2008年我的硕士毕业作品在Fons Hickmann大师班完成。在德国,设计教育特别重视设计概念和创意的过程,而不一定是绘画技巧等等。在柏林艺术大学的教学方式也特别自由,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太自由了,因为你需要自己来探索你所喜欢而且适合你的方向。毕业前最后一年,我离开柏林去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学习,在那里我选择了动画课程,以强化我的绘画能力。同时也接受了法国的文化和设计艺术。
  柏林艺术大学
  Fons Hickmann大师班
  给我们介绍下你的最新项目“里昂的汉字2019“创作背后的故事?
  “里昂的汉字”(德语:Yaotao's Zeichen/法语:Les caractères vivants)是我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多次往返法国里昂,查询和研究里昂“中法大学藏书库”的书籍和档案,在此过程中得到灵感而创造的集文字、绘画、设计为一体的一本绘本。1921年至1946年期间,473名中国留学来到里昂,他们在一个叫“Saint-Irénée”城堡里的里昂中法大学Institut Franco-Chinois预科学习,为在法国学习和生活作准备。他们中许多人后来回到了祖国,参与了废除帝制,打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里昂中法大学被关闭。但作为历史见证,25000多册“中法大学藏书库”的中国书籍现藏于里昂市图书馆。但是在如今的中国和里昂,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特殊的地方。因此我有了这个大胆的决定,以新颖的方式叙述这个故事。
  书中讲述了关于30至40年代期间,一位留法学生与法国女孩组成家庭、经历二战、遭遇磨难的故事。
  绘图过程采用了复杂的手工拼贴技术和绘画结合的方法。这本书是我目前化时最长的书籍项目:完成了第一版德语版(2017由德国kunstanstifter出版)花了整整四年:我很高兴这本书的中文版去年能够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而且还获得了中国最美书的评选。能够把这个中国和法国的故事带给中国的大小读者们。
  本内容归主办方所有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www.sohu.com/a/378622844_55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