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二届青年设计师风景园林设计大赛 (锦江杯)评审结果公示

发布时间:2021-11-28      阅读量:31840次     
  
  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江苏省第二届青年设计师风景园林设计大赛(锦江杯)评审工作落下帷幕,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评审结果在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官网予以公示,请大家登录省协会官网http://www.jsfjyl.org.cn/查看相关附件。
  下面给大家展示学生组和专业组金银铜奖作品。  
  学生组
  金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X070
  作品名称:“X”——无限可能
  获奖单位: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张欣迪、史琦洁
  指导教师:毛安元
  设计说明:“X”基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部的车坊镇,设计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为主题,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竞争力”为核心,更新城市“背面”,设计建造集联系性、丰富性、多样性及可持续性于一体的社区公园。以“苏绣”为设计理念编织场地,串联主题游乐区和公园空间,考虑公众参与改造社区环境,引领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社会的健康福祉,构筑人人共享的“健康社区公园”。
  图片
  2、作品编号:X074
  作品名称:蜂鸟驿站——外卖员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提升设计
  获奖单位: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李喆、王新阁、李畅
  指导教师:翟俊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文星广场,设计面积1.26公顷。存在电瓶车堵塞入口,缺少休憩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不全等问题。方案基于外卖员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文星广场进行改造,通过对人群需求、商家热度及等餐时长分析,利用模块化思维设计16种景观单元设施,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布局。通过为外卖员这一特殊人群提供更人性化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场所舒适度及人文关怀,打造更安全,更便捷,更友好,更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
  3、作品编号:X117
  作品名称:温度“记”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陈丽丽、刘灿灿、吴佳汇
  指导教师:孙兴旺
  设计说明:汤泉在“全域旅游模式”下逐渐生长成为一个村民混居型景区,为当地带来种种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不可避免出现。旅游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生态结构。面对此类困境,需要探索尝试,构建一种新的平衡。现状场地处于生活区域旅游门户区交界处,也是游客与居民共同存在的场所。场地建设在提高场地利用率的同时,要让两大使用人群相互融合,两大区域打破边界,和谐共存,打造一处有“温度”的口袋公园。
  图片
  图片
  4、作品编号:X172
  作品名称:復歸——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方案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获奖人员:刘琦、梁子威、谢奎
  指导教师:刘一凡
  设计说明:明故宫遗址公园改造设计,重点在于遗址的保留与展示,通过方案改造也更好的优化了这个理念,能够将遗址更好的保护以及展现其历史。在园内设计方面,始终追寻自然与人文历史的结合,让人们在园内亲近自然的前提下更多的去感受历史的变迁与人文信息。主题为复归,复想于华,复归于朴,场地的设计不需要追求多么华丽的设计展示,在简单而朴实的设计中展现属于其本身的文化与魅力。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X690
  作品名称:船厂,新生——智慧景观理念下的镇江复兴船厂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刘佳、史雯雯
  指导教师:熊瑶
  设计说明:项目位于镇江江心洲丹徒区的复兴船厂,设计前期通过对场地进行调研,总结出场地目前的几大问题:植被破坏、水质污
  染,场地硬质化严重,大量废弃设施及空置厂房。因此,本设计将智慧景观作为技术青景,通过打造一个生态智惹船厂作为目标,去体现船厂发展的历史内酒及运河文化,同时具有科普教育功能,供人们游览观赏,休闲休憩,科普考察。本设计采用三个设计策略,一是船厂记忆保留,二是生态修复策略,三是打造多样化互动空间。去保留并利用创意设计方式对现状码头,废弃设施等文化遗址进行改造,形成尊重场地文化,延续历史的景观。
  图片
  图片
  学生组
  银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X006
  作品名称:Soundbalance—昆山市铁路沿线声景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钟诺亚、景湘婷、任悦歌
  指导教师:翟俊、付晓渝
  设计说明:昆山站沿线人车流量大,噪声污染较为严重且周边人口密集、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本设计基于场地问题,重点提出公共空间声景改造策略,同时结合POI核密度分析及居民意见对场地功能进行再规划,削弱噪声、增加积极声音、丰富景观功能三个策略,力求科学艺术地得到一个声平衡、功能全、生态好、有活力的重构场地!
  图片
  图片
  2、作品编号:X025
  作品名称:“缘与圆”——后疫情时代基于康养弹性空间下的智慧景观构建
  获奖单位:扬州大学
  获奖人员:蒋萱、孙慧怡
  指导教师:陶欣
  设计说明:世上诸多美好事物都是“圆”的。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满月”;春生、夏长、秋收、冬赏的“四季循环”;情系你我纽带的“朋友圈”等。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总会给师傅画一个圆,构成一种安全隔离。本项目以“缘与圆”为主题,缘分、圆形、园林三个词语均有同音“yuan”,旨在以圆为灵感的设计起点出发,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使得在面对突发灾情时,该场地可以进行弹性变化,治愈身心,成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纽带。
  图片
  图片
  3、作品编号:X029
  作品名称:循街·寻忆——南京老城南饮马巷社区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张正政、刘明珠、潘琳炫
  指导教师:金晓雯、祝遵凌
  设计说明:为了活化社区利用外围商业包裹场地,逐步渗透内部居住空间,选取五种空间类型(交通、居住、售卖、生活、户外巷道),十五处场地,散布在场地各处,以点带面,还原老城南繁花似锦的集市面貌。同时针对场地三个界面所面临的不同情况,结合现状和历史文化,给予不同的解决策略。1.茶叶创意集市活化社区,带动经济发展。2.现状老旧民国建筑,恢复其历史面貌,内部保留居住功能。3.现状破旧店铺,还原其清末民初的下店上宅的功能。
  图片
  图片
  4、作品编号:X040
  作品名称:工业遗产地系列主题花园设计—基于昆钢老工厂生活区现状的再生雨水花园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文问、刘思源
  指导教师:吴曼
  设计说明:面对昆钢老生活区荒地农地多、留守儿童老人多、社区环境脏乱差、公关空间设计不当等现状,本方案通过保留部分原有建筑,将场地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调整场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场地活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X094
  作品名称:以鱼以“渔”——海滨校园文化空间的实验性设计研究
  获奖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获奖人员:王家豪、宋文潇、孙佳祺
  指导教师:徐文杰、曾莉
  设计说明:实验性设计方法作为研究校园文化空间建设的新途径,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以营造更开放更多样的空间形式。类型学为该方案提供设计依据,校园文化设计不是简单的装饰堆砌,而是地域文化概念的空间呈现,地域性特征包含约定俗成的文化、集体记忆、历史事件等,通过空间的形式转译方式,以弘扬地域文化的教育传播,空间的建构形式灵活多样,以营造科学、趣味、互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6、作品编号:X119
  作品名称:消解失落的边界——“美丽宜居城市”背景下半开放社区公共空间改造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崔华桢、贾奥恒、张译元
  指导教师:王成康
  设计说明:在风景园林学科“美丽宜居城市”大背景下,选取社区内部的微绿地及社区外部的闲置空地,希望用不同景观的方法消解居住区存在的各种边界,如:社区内外边界;边界人群如残障人士、外来人员、老人等的生理与心理边界;自然与人们生活的边界;历史文化与当今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的边界,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促进居民的身体与心理健康,进而提升社区的宜居性。
  图片
  7、作品编号:X159
  作品名称:CITY RESONANCE——铁路沿线公共空间环境更新设计
  获奖单位: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赵旭凯
  指导教师:翟俊、付晓渝
  设计说明:音乐的服务对象是人,整个城市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人服务的。整个城市就像一场交响乐,设计师就是这场交响乐的指挥家。本设计场地西侧狭长,曾经为水田、稻田,富有传统水乡的特征,东侧遗留轨道及厂房较多,具有工厂的特色,此方案充分挖掘了音乐的特征,选取昆曲、工歌,分别对应场地西、东两侧,将不一样的音乐韵律融入到了场地中,并试图探究这两者之间以及场地与周边的融合。
  图片
  8、作品编号:X166
  作品名称:思党情忆乡土——上海贵泾村景观设计改造
  获奖单位:江苏大学
  获奖人员:许坦
  指导教师:雄杰
  设计说明:根据贵泾村原有道路布局,基农田肌理提取运用作为整个设计中的平面图标界点,打造丰收园、幸福园、党建园。
  图片
  图片
  9、作品编号:X195
  作品名称:桃花源记-以延续场所精神为导向的华安里社区微更新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徐婧怡、应文佳、孙秀敏
  指导教师:邱冰
  设计说明:华安里社区,位于武汉市江汉区,距离汉口火车站1公里左右,系典型的开放式城中村,流动人口密集,最多时期达10万。该社区被铁路一分为二,仅有唯一涵洞出入社区;场地内环境恶发,乱搭乱建,街巷狭窄,严重缺乏公共空间。
  图片
  图片
  10、作品编号:X479
  作品名称:生生不息·公塘头村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陈楚楚
  指导教师:黄滢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公塘头村,通过建立乡村智慧农业模式,这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其核心在于重新建立人与土地,农业生产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重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
  图片
  图片
  学生组
  铜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X017
  作品名称:童周共计
  获奖院校: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刘婷、李硕星、陈文婷
  指导教师:王珲
  设计说明:儿童作为城市街道使用的常见使用人群,其重要性已不容小觑。本次设计旨在探索城市微更新大背景下的街道儿童友好型景观策略。通过选取江苏昆山致塘河沿线的老旧街区为对象。发掘场地空间特征以及文化脉络,再结合本地儿童的活动模式及行为特征,提出了自然,安全,连通等设计策略。从“微空间”和“微视角”两个方面,刻章琢句地为儿童创建丰富多彩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街道“乌托邦”。
  图片
  2、作品编号:X020
  作品名称:颐和新语
  获奖院校:南京农业大学
  获奖人员:孙源、倪雨淳、顾悠然
  指导教师:张清海
  设计说明:设计场地在颐和路历史街区13-1及外围W-1片区,基于规划局的文件提出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造设计。主题是围绕“拼贴”这个概念,对场地的不足之处(文化、生活、生态、经济)进行拼贴。协调居旅二者关系,合理分区。挖掘场地特色,根据颐和路现有经典建筑形象提炼要素进行抽象,构成基础模块。由基础模块根据居民与旅客需求通过拼贴的多种形式(叠加、粘合、缝补、镶嵌)构成不同的模块,置入场地当中。
  图片
  图片
  3、作品编号:X034
  作品名称:共情共治共享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刘雨菲、金舒涵
  指导教师:邱冰、张帆
  设计说明:迈皋桥广场位于南京栖霞区,属城北中心地带。据调查,其使用人群以退休的老人和通勤的青年为主。场地中地铁站的存在使多数通勤者将非机动车停在广场中,侵占了老年人活动空间和通行空间,导致两类人群之间存在积怨。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监护视线”的启发,本次设计利用“监护视线”与“观赏视线”交织的方式,让通勤人群让出活动场地、活动人群监护停车安全、两类人群共享城市空间,打造“共情、共治、共享”的美丽宜居城市广场。
  图片
  4、作品编号:X046
  作品名称:洄游·不息
  获奖院校: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获奖人员:张璐、梁雨田、李致伟
  指导教师:汤鹏
  设计说明:本设计选址位于江南水泥厂旧址旁,这里是中国首批工业历史遗产,见证了日军暴行和民族兴衰。可如今却荒草丛生,居民生活受到了极大限制。我们想通过设计,唤起人们对这片历史工业基地的记忆,关注城市远郊区域的居民生活。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城市建设日趋完善的当下,这片角落不该被遗忘。由各种景观元素继承场地精神,并丰富居民活动空间,提高人民的居住幸福感。同时也希望,每一片曾经热血沸腾的土地,都能被温柔以待。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X194
  作品名称:他乡客
  获奖院校:金陵科技学院
  获奖人员:龚倩、孙小龙、刘艺蕾
  指导教师:赵伟
  设计说明: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会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当他们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却往往很难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本设计考虑到设计范围所在的社区居民群体的特殊性,为这些他乡客打造有归属感的社区景观,使他们反客为主,给他们一个社区自治,情感释放的空间。在帮助他们与异乡融合的同时促进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使其迸发新的活力。场地设计不仅停留在功能属性,情感的注入使得社区景观更加富有人情味。
  图片
  图片
  6、作品编号:X197
  作品名称:玄.于方寸之间
  获奖院校:东南大学
  获奖人员:张玮楠
  指导教师:郑炘
  设计说明:设计作品选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南侧,占地面积1.9公顷。其与玄武湖和玄武门站关系紧密。对外来游客而言,是认识南京这座城市的“必经之路”。但场地内部功能关系混乱,利用率底下。结合场地实际问题,规划完整的设计策略。同时在平面设计上结合“玄武”本身象征的龟蛇的含义进行创作,与明城墙小品以及艺术雕塑等形式结合加强场地的文化特征。
  图片
  图片
  7、作品编号:X200
  作品名称:光合桥下——走向“碳中和”的立交桥下生态景观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祝越、翟婷婷、赵晨成
  指导教师:熊瑶
  设计说明: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城市当中的“桥下空间”作为体量不容小觑的可利用空间资源,成为了“煞风景”、“最不宜人”的问题空间所在。在本次的设计中,试图探索这些空间的生态价值和发展空间,我们选择了成都的一条高架桥下的空间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间空间进行了功能规划,注重垂直空间尺度上的充分利用,目的在于为生态价值和多功能用途的充分开发利用铺路。
  图片
  图片
  8、作品编号:X257
  作品名称:久与游处,戏悦乐活——全龄友好的城市乐活空间营造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卜明港、余春华、许可
  指导教师:杨云峰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彭州市金华西路二段,用地面积约6300㎡。设计以“全龄友好”和“乐活空间”为两大切入点,同时挖掘成都传统街头游戏作为媒介,以年龄和活动类型为主线,将场地空间串联,以提升社区活力,唤醒场所记忆。
  图片
  图片
  9、作品编号:X260
  作品名称:街角“绿”动——智慧共享理念的社区游园景观更新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楚宁玲、蒋荣
  指导教师:无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富丽碧蔓汀篮球场,位于解放东街道,北邻朝阳公寓,南邻富丽碧蔓汀公寓,场地服务人群为社区全龄人,为了响应成都魅力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构建一个“一体式”全民健身的社区游园,展现运动活力和城市魅力。
  图片
  图片
  10、作品编号:X265
  作品名称:穿梭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郭蕾
  指导教师:回钰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居住区组团人口众多、流动量大且较为聚集。基于对共享单车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结合哥本哈根与新加坡自行车系统经验启示,我们提出了几点改造策略:1.连接;共享单车进入城市交通网,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2.秩序;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保证共享单车的使用、停放的安全与秩序。3.共享;共享信息与数据,使骑行更加健康、有趣与智能。
  图片
  11、作品编号:X328
  作品名称:热河路梧桐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徐希雅
  指导教师:圣倩倩、祝遵凌
  设计说明:本作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城市文明进步、生活舒适、公共安全、环境优美为目标,从城市慢行、文化激活、智慧街道三个方面,切实解决居民日常出行与街道公共空间活动中的问题与困难,满足行人的需求,提高街道空间趣味性、活力性、互动性与参与性。依托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智慧化融入街道脉络中,实现街道空间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
  12、作品编号:X450
  作品名称:南京绿博园“渠园-微筑”景观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工业大学
  获奖人员:陶李岩、周韦玮
  指导教师:赵慧宁
  设计说明:场地位南京市滨江绿博园中绵羊草坪西侧的溪渠两旁,为推进公献空间中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提供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和不同日程人群的活动内容,使公园成为一个一年四季、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具有吸力的地方,并且尊重基地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传播为主,挖掘场地历史文化,打造一个独特又美丽的渠园景区。依照可持续发展策略,建立湿地栖息系统,以助于净化水质,并缓解雨洪措施。
  图片
  图片
  13、作品编号:X560
  作品名称:从荒漠到绿洲——基于生态机制的干旱地区景观修复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朱彤
  指导教师:杨云峰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场地为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设计以智能生态景观理念为主导,考虑周边环境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结合生态设计手法,以生态流动机制为主线,根据场地现有的条件,通过地形的塑造、空间的整合、互联网智能技术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以生态景观农田、湿地植物园、智能感应幕棚、旋转太阳能光板等等将场地内部进行景观活化和提升,为居民提供一个极具智能化的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城市干旱的问题,带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图片
  图片
  14、作品编号:X563
  作品名称:《“引”水思源--南京蓝升船厂旧址景观改造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吴海磊
  指导教师:无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场地为一处船厂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的八卦洲。场地口现存许多船厂废弃器械与船只,还有一大片养殖池、多个无人管理的池塘以及大片的草地和树林。整合场地内现存资源,设计以长江禁渔为切入点,以长江文化为纽带,打造以长江水质过滤,长江频危鱼类保护为核心的科普性临江湿地。
  图片
  图片
  15、作品编号:X689
  作品名称:相通,相融——半塔新四军纪念性景观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蒋荣
  指导教师:无
  设计说明:该场地位于来安县半塔镇,场地周边主要以居民区和学校为主,场地的使用者为城市居民和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发现场地存在问题,居民参与性过低,且与城市空间脱轨,导致原场地经济性和科普教育没有发挥作用。本次设计方案解决了传统纪念性园林的土地资源和参与性问题,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将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进行了巧妙结合,增加了纪念性园林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提升城市的空间价值。
  图片
  图片
  专业组
  金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Z096
  作品名称:遇见·自然——白手杖花园
  获奖单位: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获奖人员:陈啊雄、杨玥、张智馨
  设计说明:紫金山下,玄武湖畔,共享自然山水之音,寻找想象中的美丽花园。为特殊人群提供一处自由探知的户外花园,一场亲水游山的奇妙体验,一次公众社交的阳光平台;调动听、触、嗅等多维感官激活植物花园的生机。国际盲人节又名白手杖节,本次设计关注其对公园的体验需求,旨在为视障、残障群体提供安全、自如的户外体验场所,故名“白手杖花园”。
  图片
  图片
  2、作品编号:Z126
  作品名称:平江苏SHOW——“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苏州市平江路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获奖单位: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朱越灵、闻蕴华、徐娇
  设计说明:从尊重历史原真性出发,对平江路建筑风貌及景观肌理重新梳理,有机保留苏式生活的文化层积和历史记忆。设计提出了一种平衡性解决方法:保留建筑和河道的基本肌理,用点状的苏绣织补法对有条件的场地进行有效激活,平衡居民和游客的用地需求,将空间景观通过时间多样化来还原水陆并行的繁华苏式街区生活。
  图片
  图片
  3、作品编号:Z207
  作品名称:门外的小确幸——情感拼接计划
  获奖单位: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彭昕玥、蔡甸、王雨晴
  设计说明:该小学建成初期为临时工程,将在几年后废除,地块变为公园用地。我们从七巧板的自由拼接组合形成千变万化之图形中汲取灵感,结合场地内临时校舍改建成自由空间和可变花园,形成七种多功能的情感空间,让周边街区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时间段拼接组合和改变空间,成为公园的志愿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公园永久地开放给社区居民,成为城市生活的探索区、邻里门外的幸福交流区。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业组
  银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Z042
  作品名称:社说新语——平行空间里的公共社交关怀
  获奖单位: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获奖人员:苏秋云、龚凯、魏亮亮
  设计说明:设计针对老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用地紧张,而各个年龄层居民具有多样化的活动需求的现状,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系统的进行二层空间的建设,通过竖向空间的有效利用,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除基本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活动需求外,还通过场地布局与二层步道建设,降低不同活动人群间的相互干扰,真正体现对居住区内各年龄段人群的社交关怀。
  图片
  图片
  2、作品编号:Z011
  作品名称:凤声——雏凤清于老凤声
  获奖单位: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获奖人员:俞志成、张智鑫、聂昊天
  设计说明:“雏凤清于老凤声”,是老一辈人对年轻人的期许。老年人亦应是社会关注的对象,同时年轻人也是未来的希望。设计通过空间重塑激发社会交往,引导情感回归,增强社区归属感,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灵健康,丰富年轻人的活动空间。我们用有限的空间,通过设计激活低关注、低活力的空间,创造多元化的生活,让雏凤老凤共栖于此园。
  图片
  图片
  3、作品编号:Z085
  作品名称:极光里的童话——汤山鹤寿路幼儿园及周边附属绿地景观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锦江园林景观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江思凡、张建莉、丁良慧
  设计说明:设计以北欧极光为灵感来源,通过极光的光感提取元素,打造一个游戏和幻想的乐园,促使儿童在优越、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活和快乐成长。总平面设计按教学、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合理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学校特征,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设计。幼儿园的开口朝向东侧,设计退让出一块附属绿地,作为接送小孩的等候区域,退让的广场与城市共享,为建筑与街道之间提供缓冲,使整个建筑形成了富有变化的城市界面。
  图片
  4、作品编号:Z142
  作品名称:大风起兮承思忆——沛县吕母冢文化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获奖单位:徐州市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胡硕、平原、孙卓如
  设计说明:江苏沛县——刘邦故里、大汉之源。沛县吕公苑位于沛县政府西侧,为我国最早的汉代古墓、“古沛八景”之一的吕母冢的遗址所在地。该区域由于空置时间较长,已沦为了杂乱荒芜的废墟,考虑到历史遗迹的保护、周边公共休闲空间的缺失,政府决定将这片区域重新定义,打造成一处以吕母冢遗址保护为主题的文化遗址公园。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深受汉文化和刘邦文化的影响,在场地做了以吕母冢遗址保护为中心、吕氏家族典故为主线的设计延续。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Z268
  作品名称:漫时光——口袋公园方案设计
  获奖单位: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张方舟、李环瑞、熊小云
  设计说明:营造一个崇尚自然与生命的绿色空间,人们得以放松心境、康健体魄、追忆童年,从而让时间驻足,留住漫漫时光。项目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鼎新路街旁的三角形游园,游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计以时光为主基调,运动“绿色+健康+文化+”的设计策略,加以特色的环境营造、特色建筑设计,整体环境软硬、虚实层层相绕,使游园成为一处提升周边居民生活品质,彰显伊斯兰文化特色,使人们可以拥抱自然,让时间在此处“慢”下来的维度空间。
  图片
  图片
  专业组
  铜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Z166
  作品名称:街道+——科创街区的共享实验
  获奖单位:江苏省设计规划集团西部区域总部
  获奖人员:李银洁
  设计说明:旨在体现“街道+”共享功能。街道+工作:科创工作外溢至街道公共空间,为科研人员提供集学习、工作、休闲、生活于一体的服务;街道+服务:社区、高校、科创工作者共享街道空间,弹性化的模块设施容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打破空间隔阂,营造健康的社区交往环境;街道+科技:基于周边科创产业置入智能服务设施,通过模块化的智能组合置入智能铺装和装置设施,设计宜绿色、智能、便民型公共空间。
  图片
  2、作品编号:Z040
  作品名称:“废宝”乐园——变废为宝的儿童乐园
  获奖单位: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获奖人员:夏思宇、汤文浩、彭晓梦
  设计说明:双碳背景下,景观设计如何“变废为宝”?设计团队选取了废旧汽轮电机厂公共空间作为设计场地,综合考虑场地周围的废品回收站和幼儿园等条件因素,聚焦于可回收材料在儿童乐园中的景观应用。设计灵感来源于汽轮机的多级扇叶结构,保留并利用场地现有的废旧电机厂零件,以三个“扇叶级”特征空间激活整个场地,将场地改造为可服务周边居民、集聚儿童游乐、科普教育、休憩散步等功能的场所,实现“变废为宝”。
  图片
  3、作品编号:Z033
  作品名称:追寻历史&连接未来
  获奖单位: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获奖人员:张弦、宋成兵、赵凌霄
  设计说明:设计选择一处船厂工业废弃地进行景观改造。通过对场地污染及周边使用人群的需求分析,确定以修复生态,织补城市功能,创造绿色美好的城市新型公共绿化空间,打造多功能文旅目的地为主要目标。在设计中秉持尊重“生态”与“遗产”的重要价值观,恢复废弃地周边的自然生境,营造动物的栖息地,以轻介入的设计策略使得空间具有更高的灵活性,通过研究使用人群对自然与文化的需求,将文旅作为串联线索,创造适应多种功能,多种需求类型的空间,展现工业废弃地对自然一体、文旅融合的思路探索。
  图片
  图片
  4、作品编号:Z278
  作品名称:治愈我,陪伴我——老城微创修复实践
  获奖单位: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获奖人员:朱纯子、葛星延、丁奥
  设计说明:利用“微创”的景观改造手法,通过“微手术”、“轻协调”和“弱干预”的改造策略,打造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社交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激活附属闲置用地潜能,使老城区空间利用最大化,同时优化交通线型,减轻交通压力,实现绿地资源共享,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增添新思路。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Z124
  作品名称:健康口袋——为每个人的健康生活
  获奖单位: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毛华丽、张丹婷、苏志刚
  设计说明:城市的高速发展令许多人患上“自然缺失症”,如何发挥绿地健康效益让旧城居民重拾健康?我们试图通过本案为城市创造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健康口袋”。策略一:绿地植入健康装置,促进多种健康活动,提升生理与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活动与团体交往。策略二:结合智能、无障碍系统,为老年人出行创造便利。策略三:平疫结合,通过功能重构为疫情期间的紧急利用提供条件。策略四:利用海绵及太阳能实现节水低碳的生态健康。
  图片
  图片
  6、作品编号:Z133
  作品名称:老有所乐——常州红梅新村景观适老化更新设计
  获奖单位:无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获奖人员:张帅
  设计说明:常州红梅新村建于1986年。如今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年龄结构老化,难以满足老年居民的生活需求,亟需改造更新。方案以建设全龄友好社区为目标,通过分析不同行为能力、不同老化程度的老年人在宅前空间、健身广场、社区绿地、道路空间等公共空间活动存在的问题,采用微更新的方式并结合疗愈景观设计、感官景观设计的理念,对红梅新村景观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使社区老年人老有所乐。
  图片
  图片
  7、作品编号:Z146
  作品名称:基于生态智慧理念下的城市街头休闲公园实践——徐州市云龙区口袋公园景观设计
  获奖单位:徐州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黄韬语、朱琳、吕页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黄山公园西侧交叉路口处,本次设计考虑挖填平衡利用高差地形消纳,局部大树种植区回土,营造地形,修复因城市建设被破坏的山体,重塑生态系统,打造公园的海绵系统进行雨水回收再利用,结合活动场地和海绵系统打造智慧生态园林。
  图片
  图片
  8、作品编号:Z160
  作品名称:白暨豚的自述——鼓楼滨江驿站改造项目
  获奖单位:南京回归建筑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解静、孙荣春、卜园昊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任务是对鼓楼滨江闲置驿站场地进行功能完善、文化注入、建筑改造、景观提升等。我们从长江生态文明,物种多样性及生态保护入手,提取了长江濒临灭绝的白鱀豚元素,使其艺术的复活在场地中,述说着自己美妙的一生。白鱀豚从长江游进场地,回游、围绕、守护着滨江,它的身形演绎为场地中的休憩长廊、文化驿站、观景连廊、游乐空间,唤醒人们对长江物种的保护与重视,综合打造一个可观、可赏、可玩的滨江乐活驿站。
  图片
  图片
  图片
  9、作品编号:Z003
  作品名称:零碳科普园——社区中的创新互动·智慧生态示范地
  获奖单位:大千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赵兴敏、杨海林、高雁
  设计说明: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城市公园的突出生态功能即增汇减碳功能。本次设计主要使用低影响排水设备(雨水花园、可透水的下沉庭院)有效收集、净化、滞留雨水,并通过社区公园、屋顶绿化上的太阳能板实现电力可循环,打造舒适的公共空间,清洁能源互动体验。通过政策、设计、教育和生态过程塑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零碳科普示范地。最优化场地的生态功能,以最兼容和价值化的方式达到人类和自然的平衡。
  图片
  图片
  10、作品编号:Z005
  作品名称:城市针灸,焕新生活——南京市阅江楼宜居街区适老化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孙嬿、王一汀

  设计说明:在老城区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的给居民提供休闲、游憩以及基本生活等功能,设计创新的提出模块化的设计,将每个功能作为一个单元模块,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拼图,提供菜单式的选择,设计的意义不仅给这个街区带来活力,更为老城区其他老旧小区的改造体提供了新的思路。

  
  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江苏省第二届青年设计师风景园林设计大赛(锦江杯)评审工作落下帷幕,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评审结果在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官网予以公示,请大家登录省协会官网http://www.jsfjyl.org.cn/查看相关附件。
  下面给大家展示学生组和专业组金银铜奖作品。
  
  学生组
  金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X070
  作品名称:“X”——无限可能
  获奖单位: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张欣迪、史琦洁
  指导教师:毛安元
  设计说明:“X”基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部的车坊镇,设计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为主题,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竞争力”为核心,更新城市“背面”,设计建造集联系性、丰富性、多样性及可持续性于一体的社区公园。以“苏绣”为设计理念编织场地,串联主题游乐区和公园空间,考虑公众参与改造社区环境,引领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社会的健康福祉,构筑人人共享的“健康社区公园”。
  图片
  2、作品编号:X074
  作品名称:蜂鸟驿站——外卖员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提升设计
  获奖单位: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李喆、王新阁、李畅
  指导教师:翟俊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文星广场,设计面积1.26公顷。存在电瓶车堵塞入口,缺少休憩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不全等问题。方案基于外卖员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文星广场进行改造,通过对人群需求、商家热度及等餐时长分析,利用模块化思维设计16种景观单元设施,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布局。通过为外卖员这一特殊人群提供更人性化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场所舒适度及人文关怀,打造更安全,更便捷,更友好,更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
  3、作品编号:X117
  作品名称:温度“记”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陈丽丽、刘灿灿、吴佳汇
  指导教师:孙兴旺
  设计说明:汤泉在“全域旅游模式”下逐渐生长成为一个村民混居型景区,为当地带来种种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不可避免出现。旅游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生态结构。面对此类困境,需要探索尝试,构建一种新的平衡。现状场地处于生活区域旅游门户区交界处,也是游客与居民共同存在的场所。场地建设在提高场地利用率的同时,要让两大使用人群相互融合,两大区域打破边界,和谐共存,打造一处有“温度”的口袋公园。
  图片
  图片
  4、作品编号:X172
  作品名称:復歸——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方案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获奖人员:刘琦、梁子威、谢奎
  指导教师:刘一凡
  设计说明:明故宫遗址公园改造设计,重点在于遗址的保留与展示,通过方案改造也更好的优化了这个理念,能够将遗址更好的保护以及展现其历史。在园内设计方面,始终追寻自然与人文历史的结合,让人们在园内亲近自然的前提下更多的去感受历史的变迁与人文信息。主题为复归,复想于华,复归于朴,场地的设计不需要追求多么华丽的设计展示,在简单而朴实的设计中展现属于其本身的文化与魅力。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X690
  作品名称:船厂,新生——智慧景观理念下的镇江复兴船厂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刘佳、史雯雯
  指导教师:熊瑶
  设计说明:项目位于镇江江心洲丹徒区的复兴船厂,设计前期通过对场地进行调研,总结出场地目前的几大问题:植被破坏、水质污
  染,场地硬质化严重,大量废弃设施及空置厂房。因此,本设计将智慧景观作为技术青景,通过打造一个生态智惹船厂作为目标,去体现船厂发展的历史内酒及运河文化,同时具有科普教育功能,供人们游览观赏,休闲休憩,科普考察。本设计采用三个设计策略,一是船厂记忆保留,二是生态修复策略,三是打造多样化互动空间。去保留并利用创意设计方式对现状码头,废弃设施等文化遗址进行改造,形成尊重场地文化,延续历史的景观。
  图片
  图片
  学生组
  银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X006
  作品名称:Soundbalance—昆山市铁路沿线声景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钟诺亚、景湘婷、任悦歌
  指导教师:翟俊、付晓渝
  设计说明:昆山站沿线人车流量大,噪声污染较为严重且周边人口密集、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本设计基于场地问题,重点提出公共空间声景改造策略,同时结合POI核密度分析及居民意见对场地功能进行再规划,削弱噪声、增加积极声音、丰富景观功能三个策略,力求科学艺术地得到一个声平衡、功能全、生态好、有活力的重构场地!
  图片
  图片
  2、作品编号:X025
  作品名称:“缘与圆”——后疫情时代基于康养弹性空间下的智慧景观构建
  获奖单位:扬州大学
  获奖人员:蒋萱、孙慧怡
  指导教师:陶欣
  设计说明:世上诸多美好事物都是“圆”的。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满月”;春生、夏长、秋收、冬赏的“四季循环”;情系你我纽带的“朋友圈”等。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总会给师傅画一个圆,构成一种安全隔离。本项目以“缘与圆”为主题,缘分、圆形、园林三个词语均有同音“yuan”,旨在以圆为灵感的设计起点出发,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使得在面对突发灾情时,该场地可以进行弹性变化,治愈身心,成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纽带。
  图片
  图片
  3、作品编号:X029
  作品名称:循街·寻忆——南京老城南饮马巷社区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张正政、刘明珠、潘琳炫
  指导教师:金晓雯、祝遵凌
  设计说明:为了活化社区利用外围商业包裹场地,逐步渗透内部居住空间,选取五种空间类型(交通、居住、售卖、生活、户外巷道),十五处场地,散布在场地各处,以点带面,还原老城南繁花似锦的集市面貌。同时针对场地三个界面所面临的不同情况,结合现状和历史文化,给予不同的解决策略。1.茶叶创意集市活化社区,带动经济发展。2.现状老旧民国建筑,恢复其历史面貌,内部保留居住功能。3.现状破旧店铺,还原其清末民初的下店上宅的功能。
  图片
  图片
  4、作品编号:X040
  作品名称:工业遗产地系列主题花园设计—基于昆钢老工厂生活区现状的再生雨水花园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文问、刘思源
  指导教师:吴曼
  设计说明:面对昆钢老生活区荒地农地多、留守儿童老人多、社区环境脏乱差、公关空间设计不当等现状,本方案通过保留部分原有建筑,将场地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调整场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场地活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X094
  作品名称:以鱼以“渔”——海滨校园文化空间的实验性设计研究
  获奖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获奖人员:王家豪、宋文潇、孙佳祺
  指导教师:徐文杰、曾莉
  设计说明:实验性设计方法作为研究校园文化空间建设的新途径,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以营造更开放更多样的空间形式。类型学为该方案提供设计依据,校园文化设计不是简单的装饰堆砌,而是地域文化概念的空间呈现,地域性特征包含约定俗成的文化、集体记忆、历史事件等,通过空间的形式转译方式,以弘扬地域文化的教育传播,空间的建构形式灵活多样,以营造科学、趣味、互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6、作品编号:X119
  作品名称:消解失落的边界——“美丽宜居城市”背景下半开放社区公共空间改造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崔华桢、贾奥恒、张译元
  指导教师:王成康
  设计说明:在风景园林学科“美丽宜居城市”大背景下,选取社区内部的微绿地及社区外部的闲置空地,希望用不同景观的方法消解居住区存在的各种边界,如:社区内外边界;边界人群如残障人士、外来人员、老人等的生理与心理边界;自然与人们生活的边界;历史文化与当今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的边界,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促进居民的身体与心理健康,进而提升社区的宜居性。
  图片
  7、作品编号:X159
  作品名称:CITY RESONANCE——铁路沿线公共空间环境更新设计
  获奖单位: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赵旭凯
  指导教师:翟俊、付晓渝
  设计说明:音乐的服务对象是人,整个城市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人服务的。整个城市就像一场交响乐,设计师就是这场交响乐的指挥家。本设计场地西侧狭长,曾经为水田、稻田,富有传统水乡的特征,东侧遗留轨道及厂房较多,具有工厂的特色,此方案充分挖掘了音乐的特征,选取昆曲、工歌,分别对应场地西、东两侧,将不一样的音乐韵律融入到了场地中,并试图探究这两者之间以及场地与周边的融合。
  图片
  8、作品编号:X166
  作品名称:思党情忆乡土——上海贵泾村景观设计改造
  获奖单位:江苏大学
  获奖人员:许坦
  指导教师:雄杰
  设计说明:根据贵泾村原有道路布局,基农田肌理提取运用作为整个设计中的平面图标界点,打造丰收园、幸福园、党建园。
  图片
  图片
  9、作品编号:X195
  作品名称:桃花源记-以延续场所精神为导向的华安里社区微更新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徐婧怡、应文佳、孙秀敏
  指导教师:邱冰
  设计说明:华安里社区,位于武汉市江汉区,距离汉口火车站1公里左右,系典型的开放式城中村,流动人口密集,最多时期达10万。该社区被铁路一分为二,仅有唯一涵洞出入社区;场地内环境恶发,乱搭乱建,街巷狭窄,严重缺乏公共空间。
  图片
  图片
  10、作品编号:X479
  作品名称:生生不息·公塘头村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陈楚楚
  指导教师:黄滢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公塘头村,通过建立乡村智慧农业模式,这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其核心在于重新建立人与土地,农业生产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重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
  图片
  图片
  学生组
  铜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X017
  作品名称:童周共计
  获奖院校:苏州大学
  获奖人员:刘婷、李硕星、陈文婷
  指导教师:王珲
  设计说明:儿童作为城市街道使用的常见使用人群,其重要性已不容小觑。本次设计旨在探索城市微更新大背景下的街道儿童友好型景观策略。通过选取江苏昆山致塘河沿线的老旧街区为对象。发掘场地空间特征以及文化脉络,再结合本地儿童的活动模式及行为特征,提出了自然,安全,连通等设计策略。从“微空间”和“微视角”两个方面,刻章琢句地为儿童创建丰富多彩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街道“乌托邦”。
  图片
  2、作品编号:X020
  作品名称:颐和新语
  获奖院校:南京农业大学
  获奖人员:孙源、倪雨淳、顾悠然
  指导教师:张清海
  设计说明:设计场地在颐和路历史街区13-1及外围W-1片区,基于规划局的文件提出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造设计。主题是围绕“拼贴”这个概念,对场地的不足之处(文化、生活、生态、经济)进行拼贴。协调居旅二者关系,合理分区。挖掘场地特色,根据颐和路现有经典建筑形象提炼要素进行抽象,构成基础模块。由基础模块根据居民与旅客需求通过拼贴的多种形式(叠加、粘合、缝补、镶嵌)构成不同的模块,置入场地当中。
  图片
  图片
  3、作品编号:X034
  作品名称:共情共治共享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刘雨菲、金舒涵
  指导教师:邱冰、张帆
  设计说明:迈皋桥广场位于南京栖霞区,属城北中心地带。据调查,其使用人群以退休的老人和通勤的青年为主。场地中地铁站的存在使多数通勤者将非机动车停在广场中,侵占了老年人活动空间和通行空间,导致两类人群之间存在积怨。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监护视线”的启发,本次设计利用“监护视线”与“观赏视线”交织的方式,让通勤人群让出活动场地、活动人群监护停车安全、两类人群共享城市空间,打造“共情、共治、共享”的美丽宜居城市广场。
  图片
  4、作品编号:X046
  作品名称:洄游·不息
  获奖院校: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获奖人员:张璐、梁雨田、李致伟
  指导教师:汤鹏
  设计说明:本设计选址位于江南水泥厂旧址旁,这里是中国首批工业历史遗产,见证了日军暴行和民族兴衰。可如今却荒草丛生,居民生活受到了极大限制。我们想通过设计,唤起人们对这片历史工业基地的记忆,关注城市远郊区域的居民生活。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城市建设日趋完善的当下,这片角落不该被遗忘。由各种景观元素继承场地精神,并丰富居民活动空间,提高人民的居住幸福感。同时也希望,每一片曾经热血沸腾的土地,都能被温柔以待。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X194
  作品名称:他乡客
  获奖院校:金陵科技学院
  获奖人员:龚倩、孙小龙、刘艺蕾
  指导教师:赵伟
  设计说明: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会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当他们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却往往很难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本设计考虑到设计范围所在的社区居民群体的特殊性,为这些他乡客打造有归属感的社区景观,使他们反客为主,给他们一个社区自治,情感释放的空间。在帮助他们与异乡融合的同时促进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使其迸发新的活力。场地设计不仅停留在功能属性,情感的注入使得社区景观更加富有人情味。
  图片
  图片
  6、作品编号:X197
  作品名称:玄.于方寸之间
  获奖院校:东南大学
  获奖人员:张玮楠
  指导教师:郑炘
  设计说明:设计作品选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南侧,占地面积1.9公顷。其与玄武湖和玄武门站关系紧密。对外来游客而言,是认识南京这座城市的“必经之路”。但场地内部功能关系混乱,利用率底下。结合场地实际问题,规划完整的设计策略。同时在平面设计上结合“玄武”本身象征的龟蛇的含义进行创作,与明城墙小品以及艺术雕塑等形式结合加强场地的文化特征。
  图片
  图片
  7、作品编号:X200
  作品名称:光合桥下——走向“碳中和”的立交桥下生态景观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祝越、翟婷婷、赵晨成
  指导教师:熊瑶
  设计说明: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城市当中的“桥下空间”作为体量不容小觑的可利用空间资源,成为了“煞风景”、“最不宜人”的问题空间所在。在本次的设计中,试图探索这些空间的生态价值和发展空间,我们选择了成都的一条高架桥下的空间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间空间进行了功能规划,注重垂直空间尺度上的充分利用,目的在于为生态价值和多功能用途的充分开发利用铺路。
  图片
  图片
  8、作品编号:X257
  作品名称:久与游处,戏悦乐活——全龄友好的城市乐活空间营造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卜明港、余春华、许可
  指导教师:杨云峰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彭州市金华西路二段,用地面积约6300㎡。设计以“全龄友好”和“乐活空间”为两大切入点,同时挖掘成都传统街头游戏作为媒介,以年龄和活动类型为主线,将场地空间串联,以提升社区活力,唤醒场所记忆。
  图片
  图片
  9、作品编号:X260
  作品名称:街角“绿”动——智慧共享理念的社区游园景观更新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楚宁玲、蒋荣
  指导教师:无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富丽碧蔓汀篮球场,位于解放东街道,北邻朝阳公寓,南邻富丽碧蔓汀公寓,场地服务人群为社区全龄人,为了响应成都魅力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构建一个“一体式”全民健身的社区游园,展现运动活力和城市魅力。
  图片
  图片
  10、作品编号:X265
  作品名称:穿梭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郭蕾
  指导教师:回钰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居住区组团人口众多、流动量大且较为聚集。基于对共享单车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结合哥本哈根与新加坡自行车系统经验启示,我们提出了几点改造策略:1.连接;共享单车进入城市交通网,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2.秩序;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保证共享单车的使用、停放的安全与秩序。3.共享;共享信息与数据,使骑行更加健康、有趣与智能。
  图片
  11、作品编号:X328
  作品名称:热河路梧桐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徐希雅
  指导教师:圣倩倩、祝遵凌
  设计说明:本作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城市文明进步、生活舒适、公共安全、环境优美为目标,从城市慢行、文化激活、智慧街道三个方面,切实解决居民日常出行与街道公共空间活动中的问题与困难,满足行人的需求,提高街道空间趣味性、活力性、互动性与参与性。依托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智慧化融入街道脉络中,实现街道空间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
  12、作品编号:X450
  作品名称:南京绿博园“渠园-微筑”景观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工业大学
  获奖人员:陶李岩、周韦玮
  指导教师:赵慧宁
  设计说明:场地位南京市滨江绿博园中绵羊草坪西侧的溪渠两旁,为推进公献空间中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提供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和不同日程人群的活动内容,使公园成为一个一年四季、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具有吸力的地方,并且尊重基地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传播为主,挖掘场地历史文化,打造一个独特又美丽的渠园景区。依照可持续发展策略,建立湿地栖息系统,以助于净化水质,并缓解雨洪措施。
  图片
  图片
  13、作品编号:X560
  作品名称:从荒漠到绿洲——基于生态机制的干旱地区景观修复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朱彤
  指导教师:杨云峰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场地为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设计以智能生态景观理念为主导,考虑周边环境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结合生态设计手法,以生态流动机制为主线,根据场地现有的条件,通过地形的塑造、空间的整合、互联网智能技术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以生态景观农田、湿地植物园、智能感应幕棚、旋转太阳能光板等等将场地内部进行景观活化和提升,为居民提供一个极具智能化的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城市干旱的问题,带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图片
  图片
  14、作品编号:X563
  作品名称:《“引”水思源--南京蓝升船厂旧址景观改造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吴海磊
  指导教师:无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场地为一处船厂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的八卦洲。场地口现存许多船厂废弃器械与船只,还有一大片养殖池、多个无人管理的池塘以及大片的草地和树林。整合场地内现存资源,设计以长江禁渔为切入点,以长江文化为纽带,打造以长江水质过滤,长江频危鱼类保护为核心的科普性临江湿地。
  图片
  图片
  15、作品编号:X689
  作品名称:相通,相融——半塔新四军纪念性景观设计
  获奖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获奖人员:蒋荣
  指导教师:无
  设计说明:该场地位于来安县半塔镇,场地周边主要以居民区和学校为主,场地的使用者为城市居民和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发现场地存在问题,居民参与性过低,且与城市空间脱轨,导致原场地经济性和科普教育没有发挥作用。本次设计方案解决了传统纪念性园林的土地资源和参与性问题,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将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进行了巧妙结合,增加了纪念性园林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提升城市的空间价值。
  图片
  图片
  专业组
  金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Z096
  作品名称:遇见·自然——白手杖花园
  获奖单位: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获奖人员:陈啊雄、杨玥、张智馨
  设计说明:紫金山下,玄武湖畔,共享自然山水之音,寻找想象中的美丽花园。为特殊人群提供一处自由探知的户外花园,一场亲水游山的奇妙体验,一次公众社交的阳光平台;调动听、触、嗅等多维感官激活植物花园的生机。国际盲人节又名白手杖节,本次设计关注其对公园的体验需求,旨在为视障、残障群体提供安全、自如的户外体验场所,故名“白手杖花园”。
  图片
  图片
  2、作品编号:Z126
  作品名称:平江苏SHOW——“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苏州市平江路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获奖单位: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朱越灵、闻蕴华、徐娇
  设计说明:从尊重历史原真性出发,对平江路建筑风貌及景观肌理重新梳理,有机保留苏式生活的文化层积和历史记忆。设计提出了一种平衡性解决方法:保留建筑和河道的基本肌理,用点状的苏绣织补法对有条件的场地进行有效激活,平衡居民和游客的用地需求,将空间景观通过时间多样化来还原水陆并行的繁华苏式街区生活。
  图片
  图片
  3、作品编号:Z207
  作品名称:门外的小确幸——情感拼接计划
  获奖单位: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彭昕玥、蔡甸、王雨晴
  设计说明:该小学建成初期为临时工程,将在几年后废除,地块变为公园用地。我们从七巧板的自由拼接组合形成千变万化之图形中汲取灵感,结合场地内临时校舍改建成自由空间和可变花园,形成七种多功能的情感空间,让周边街区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时间段拼接组合和改变空间,成为公园的志愿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公园永久地开放给社区居民,成为城市生活的探索区、邻里门外的幸福交流区。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业组
  银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Z042
  作品名称:社说新语——平行空间里的公共社交关怀
  获奖单位: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获奖人员:苏秋云、龚凯、魏亮亮
  设计说明:设计针对老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用地紧张,而各个年龄层居民具有多样化的活动需求的现状,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系统的进行二层空间的建设,通过竖向空间的有效利用,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除基本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活动需求外,还通过场地布局与二层步道建设,降低不同活动人群间的相互干扰,真正体现对居住区内各年龄段人群的社交关怀。
  图片
  图片
  2、作品编号:Z011
  作品名称:凤声——雏凤清于老凤声
  获奖单位: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获奖人员:俞志成、张智鑫、聂昊天
  设计说明:“雏凤清于老凤声”,是老一辈人对年轻人的期许。老年人亦应是社会关注的对象,同时年轻人也是未来的希望。设计通过空间重塑激发社会交往,引导情感回归,增强社区归属感,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灵健康,丰富年轻人的活动空间。我们用有限的空间,通过设计激活低关注、低活力的空间,创造多元化的生活,让雏凤老凤共栖于此园。
  图片
  图片
  3、作品编号:Z085
  作品名称:极光里的童话——汤山鹤寿路幼儿园及周边附属绿地景观设计
  获奖单位:南京锦江园林景观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江思凡、张建莉、丁良慧
  设计说明:设计以北欧极光为灵感来源,通过极光的光感提取元素,打造一个游戏和幻想的乐园,促使儿童在优越、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活和快乐成长。总平面设计按教学、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合理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学校特征,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设计。幼儿园的开口朝向东侧,设计退让出一块附属绿地,作为接送小孩的等候区域,退让的广场与城市共享,为建筑与街道之间提供缓冲,使整个建筑形成了富有变化的城市界面。
  图片
  4、作品编号:Z142
  作品名称:大风起兮承思忆——沛县吕母冢文化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获奖单位:徐州市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胡硕、平原、孙卓如
  设计说明:江苏沛县——刘邦故里、大汉之源。沛县吕公苑位于沛县政府西侧,为我国最早的汉代古墓、“古沛八景”之一的吕母冢的遗址所在地。该区域由于空置时间较长,已沦为了杂乱荒芜的废墟,考虑到历史遗迹的保护、周边公共休闲空间的缺失,政府决定将这片区域重新定义,打造成一处以吕母冢遗址保护为主题的文化遗址公园。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深受汉文化和刘邦文化的影响,在场地做了以吕母冢遗址保护为中心、吕氏家族典故为主线的设计延续。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Z268
  作品名称:漫时光——口袋公园方案设计
  获奖单位: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张方舟、李环瑞、熊小云
  设计说明:营造一个崇尚自然与生命的绿色空间,人们得以放松心境、康健体魄、追忆童年,从而让时间驻足,留住漫漫时光。项目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鼎新路街旁的三角形游园,游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计以时光为主基调,运动“绿色+健康+文化+”的设计策略,加以特色的环境营造、特色建筑设计,整体环境软硬、虚实层层相绕,使游园成为一处提升周边居民生活品质,彰显伊斯兰文化特色,使人们可以拥抱自然,让时间在此处“慢”下来的维度空间。
  图片
  图片
  专业组
  铜奖获奖作品
  1、作品编号:Z166
  作品名称:街道+——科创街区的共享实验
  获奖单位:江苏省设计规划集团西部区域总部
  获奖人员:李银洁
  设计说明:旨在体现“街道+”共享功能。街道+工作:科创工作外溢至街道公共空间,为科研人员提供集学习、工作、休闲、生活于一体的服务;街道+服务:社区、高校、科创工作者共享街道空间,弹性化的模块设施容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打破空间隔阂,营造健康的社区交往环境;街道+科技:基于周边科创产业置入智能服务设施,通过模块化的智能组合置入智能铺装和装置设施,设计宜绿色、智能、便民型公共空间。
  图片
  2、作品编号:Z040
  作品名称:“废宝”乐园——变废为宝的儿童乐园
  获奖单位: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获奖人员:夏思宇、汤文浩、彭晓梦
  设计说明:双碳背景下,景观设计如何“变废为宝”?设计团队选取了废旧汽轮电机厂公共空间作为设计场地,综合考虑场地周围的废品回收站和幼儿园等条件因素,聚焦于可回收材料在儿童乐园中的景观应用。设计灵感来源于汽轮机的多级扇叶结构,保留并利用场地现有的废旧电机厂零件,以三个“扇叶级”特征空间激活整个场地,将场地改造为可服务周边居民、集聚儿童游乐、科普教育、休憩散步等功能的场所,实现“变废为宝”。
  图片
  3、作品编号:Z033
  作品名称:追寻历史&连接未来
  获奖单位: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获奖人员:张弦、宋成兵、赵凌霄
  设计说明:设计选择一处船厂工业废弃地进行景观改造。通过对场地污染及周边使用人群的需求分析,确定以修复生态,织补城市功能,创造绿色美好的城市新型公共绿化空间,打造多功能文旅目的地为主要目标。在设计中秉持尊重“生态”与“遗产”的重要价值观,恢复废弃地周边的自然生境,营造动物的栖息地,以轻介入的设计策略使得空间具有更高的灵活性,通过研究使用人群对自然与文化的需求,将文旅作为串联线索,创造适应多种功能,多种需求类型的空间,展现工业废弃地对自然一体、文旅融合的思路探索。
  图片
  图片
  4、作品编号:Z278
  作品名称:治愈我,陪伴我——老城微创修复实践
  获奖单位: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获奖人员:朱纯子、葛星延、丁奥
  设计说明:利用“微创”的景观改造手法,通过“微手术”、“轻协调”和“弱干预”的改造策略,打造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社交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激活附属闲置用地潜能,使老城区空间利用最大化,同时优化交通线型,减轻交通压力,实现绿地资源共享,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增添新思路。
  图片
  图片
  5、作品编号:Z124
  作品名称:健康口袋——为每个人的健康生活
  获奖单位: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毛华丽、张丹婷、苏志刚
  设计说明:城市的高速发展令许多人患上“自然缺失症”,如何发挥绿地健康效益让旧城居民重拾健康?我们试图通过本案为城市创造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健康口袋”。策略一:绿地植入健康装置,促进多种健康活动,提升生理与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活动与团体交往。策略二:结合智能、无障碍系统,为老年人出行创造便利。策略三:平疫结合,通过功能重构为疫情期间的紧急利用提供条件。策略四:利用海绵及太阳能实现节水低碳的生态健康。
  图片
  图片
  6、作品编号:Z133
  作品名称:老有所乐——常州红梅新村景观适老化更新设计
  获奖单位:无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获奖人员:张帅
  设计说明:常州红梅新村建于1986年。如今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年龄结构老化,难以满足老年居民的生活需求,亟需改造更新。方案以建设全龄友好社区为目标,通过分析不同行为能力、不同老化程度的老年人在宅前空间、健身广场、社区绿地、道路空间等公共空间活动存在的问题,采用微更新的方式并结合疗愈景观设计、感官景观设计的理念,对红梅新村景观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使社区老年人老有所乐。
  图片
  图片
  7、作品编号:Z146
  作品名称:基于生态智慧理念下的城市街头休闲公园实践——徐州市云龙区口袋公园景观设计
  获奖单位:徐州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黄韬语、朱琳、吕页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黄山公园西侧交叉路口处,本次设计考虑挖填平衡利用高差地形消纳,局部大树种植区回土,营造地形,修复因城市建设被破坏的山体,重塑生态系统,打造公园的海绵系统进行雨水回收再利用,结合活动场地和海绵系统打造智慧生态园林。
  图片
  图片
  8、作品编号:Z160
  作品名称:白暨豚的自述——鼓楼滨江驿站改造项目
  获奖单位:南京回归建筑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解静、孙荣春、卜园昊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任务是对鼓楼滨江闲置驿站场地进行功能完善、文化注入、建筑改造、景观提升等。我们从长江生态文明,物种多样性及生态保护入手,提取了长江濒临灭绝的白鱀豚元素,使其艺术的复活在场地中,述说着自己美妙的一生。白鱀豚从长江游进场地,回游、围绕、守护着滨江,它的身形演绎为场地中的休憩长廊、文化驿站、观景连廊、游乐空间,唤醒人们对长江物种的保护与重视,综合打造一个可观、可赏、可玩的滨江乐活驿站。
  图片
  图片
  图片
  9、作品编号:Z003
  作品名称:零碳科普园——社区中的创新互动·智慧生态示范地
  获奖单位:大千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赵兴敏、杨海林、高雁
  设计说明: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城市公园的突出生态功能即增汇减碳功能。本次设计主要使用低影响排水设备(雨水花园、可透水的下沉庭院)有效收集、净化、滞留雨水,并通过社区公园、屋顶绿化上的太阳能板实现电力可循环,打造舒适的公共空间,清洁能源互动体验。通过政策、设计、教育和生态过程塑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零碳科普示范地。最优化场地的生态功能,以最兼容和价值化的方式达到人类和自然的平衡。
  图片
  图片
  10、作品编号:Z005
  作品名称:城市针灸,焕新生活——南京市阅江楼宜居街区适老化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孙嬿、王一汀
  设计说明:在老城区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的给居民提供休闲、游憩以及基本生活等功能,设计创新的提出模块化的设计,将每个功能作为一个单元模块,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拼图,提供菜单式的选择,设计的意义不仅给这个街区带来活力,更为老城区其他老旧小区的改造体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RUZ7bLR6MrirV5Db1UqhQw